陈德珍

陈德珍

同济大学

标题

废塑料一步催化热解制备异构烷烃型SAF

致力于从废塑料中生产富含异烷烃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馏分,以缩短生产流程,降低CO2排放。采用Y型沸石为基础催化剂,在没有外部供氢的情况下,以聚乙烯(LDPE)和聚丙烯(PP)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及大气压下一步催化裂解生成富异构烷烃的SAF组分。对Y型分子筛催化剂,包括HY、HUSY、Meso-HY和HY的Fe/Co改性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发现催化剂酸位点浓度至关重要;在机理探索的基础上,推荐了合适的催化剂。新开发的1.5wt%S-Fe/HY催化剂合成简单、效果优越。为利用废塑料生产SAF奠定了基础。

简介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2);入选2023、2024年度爱思维尔全球顶尖前2%科学家榜单。指导5名研究生获上海市工程热物理学会及上海市优秀论文奖。长期从事废弃物的热解处理技术及热解工艺开发,所开发的垃圾热解重整及内燃机发电技术,实现了国内首家县域小型垃圾热解处理发电的商业化运行,解决了小规模垃圾高效发电问题。主编中环协垃圾热解气化发电标准1项;参编行业、团体标准5项。固废定向热解高值化技术获得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的产业化扶植。


段伦博

段伦博

东南大学

标题

退役锂离子电池有价组分资源化再利用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现有工艺中,锂元素易于回收,但Ni、Co、Mn常需依赖湿法冶金,存在操作条件苛刻、废液产生等问题;同时,电解液的回收利用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提出直接再利用的思路,将除锂外的有价金属不经溶解,直接作为原料制备催化剂,并展现出优异催化性能,并采用真空催化热解方法,实现了电解液脱毒、脱氟及定向转化为不饱和烃类,为退役锂离子电池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简介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国家领军人才,优青、青拔。首届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负责人。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总体组专家和指南专家,第25届国际流化床转化会议大会主席、第八和第九届全国青年燃烧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研究内容聚焦新型反应器设计与工业流程再造,包括:固体燃料燃烧与污染控制、CCUS技术、长时储能、能源材料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


韩振南

韩振南

广东工业大学

标题

微型流化床及对颗粒热化学反应分析的应用

颗粒热化学反应是资源、能源利用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涉及众多属性反应并交织成复杂反应网络。资源/能源颗粒热化学转化过程认知、优化及技术开发需要对反应产物的生成过程特性准确测试,报告提出利用微型流化床(MFB:Micro Fluidized Bed)反应器开展气固反应微分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并研发相关科学基础、研制系列测试仪器、进行推广应用、验证新方法新仪器的有效性,支撑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

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Carbon Resource Conversion期刊(Q1,IF:7.5)青年编委。从事工程热化学、流态化与多相流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


姜桂元

姜桂元

中国石油大学

标题

原位焦耳热催化甲基环己烷脱氢反应研究

利用可再生电能制备燃料和化学品是实现资源绿色高效转化与利用的重要途径。原位焦耳热催化反应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高效电驱动反应技术,其核心是将电直接作用在导电的结构化催化剂上,具有强化传热和提高反应效率等优势。本报告将围绕有机液体储氢领域的典型反应-甲基环己烷脱氢,汇报介绍我们研究团队在原位焦耳热催化该反应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性能研究的新进展。

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催化科学”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能源催化研究工作,在Nature, AIChE. J.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行业学(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受邀担任Front. Chem. Sci. Eng., The Innovation Energy,化工学报等期刊编委。


李斌

李斌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标题

生物质热解燃烧驱动下的重组原料研究工作进展

目前,国内外卷烟产品迭代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离不开技术研发的大力支撑。往往从提炼科学问题出发,促进产品形态的发展迭代。烟草生物质热解燃烧机制驱动下的烟草重构是产品创新的基础问题。从烟草重构工艺创新入手,围绕重构烟草热质传递过程强化、热物理性能优化、热化学反应机制调控等方面,厘清烟草制品原料热转化特性评价与烟气气溶胶生成-递送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构建工艺-产品设计多要素质量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

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全国分析与应用裂解学术会议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质热转化过程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变化机制、在线检测技术、反应器放大及流态化工程应用领域研究工作。获省部级奖励18项;获得授权专利241件,专利技术推广实现行业应用全覆盖。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博士30余人。


刘国柱

刘国柱

天津大学

标题

含环丙烷张力环结构的高能燃料热裂解特性及反应机理

环丙烷化燃料是一类具有高密度、高燃烧热值和良好低温性能的高张力三元环燃料。采用SVUV-PIMS技术结合在线GC-MS,在不同反应器中研究了该类燃料的常-高压热裂解过程。采用量子化学方法构建了燃料的单分子分解势能面,从分子水平阐明其初始热解的过程机制。系统构建了环丙烷化燃料的裂解子机理,建立了详细的裂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为环丙烷化燃料的热裂解提供了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为其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简介

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化工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聚焦国家高速空天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的重大需求,创新解决分子管理设计高热沉燃料、燃料裂解吸热反应与传热耦合机制等关键问题。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在Angew、AIChE J.、ACS Cat.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获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


刘荣厚

刘荣厚

上海交通大学

标题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质热裂解是指生物质在绝氧或缺氧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液态、固态和气态产物的过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生物质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基于分级冷凝流化床反应器生物质热裂解与非原位催化热裂解产物特性比较;生物质与废轮胎橡胶共热裂解调控生物油中芳香烃和酮类含量的研究,并对生物油作为老化沥青再生剂直接应用进行了探索;生物质的快速热裂解、加氢热裂解和催化加氢热裂解制取碳氢燃料的对比研究。

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二级教授,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博导。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副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唐氏基金获得者,获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名)、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二等奖,2020-2024年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H指数52。


陆强

陆强

华北电力大学

标题

多元再生资源高值热转化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应用

生物质、有机固废、退役新能源器件是重要的再生资源,其高效热化学转化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报告重点介绍多元再生资源高值热转化技术开发以及核心装备研制与应用。从多元再生资源禀赋出发,开发热转化过程定向调控制备高值平台化合物、功能碳材料等高值产品技术,研发有价金属与无机组分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同时研发适用于不同再生资源的系列差异化热解多联产技术、核心反应器和成套装置,完成系统集成与工程示范。

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优青、青拔。主要从事高效清洁热转化技术研发与应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超10000次;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合作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4部;主持/参与IEEE国际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第3)等奖励18项。自主研发的多源生物质及有机固废高效热解资源化利用、退役新能源器件高质回收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规模化应用。


乔瑜

乔瑜

华中科技大学

标题

低热值有机固废阴燃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阴燃技术近年来在高湿固废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阐述了阴燃技术在低热值高湿固废(市政污泥、厨余垃圾、油泥等)领域的处置特性;探讨其在低热值高灰煤基固废制备可燃气方面的应用潜力;进一步展望多源低热值有机固废的“阴燃-气化”协同利用路线,并剖析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

简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废团队学术带头人,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发表固废领域SCI论文90余篇,学术论文连续7届在国际燃烧学会顶级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上发表。近十年在阴燃领域发表SCI论文18篇,授权阴燃专利10余项,PCT国际专利10项;主持建设全球首个印染污泥连续阴燃处置技术的工程示范。


田振玉

田振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标题

典型电池溶剂热解反应动力学

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然而在电池连续充放电过程中,内部温度升高后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失控,进而导致热失控、火灾和爆炸等问题。本工作选取DOL/PM/NMP/DMF等典型且应用广泛的电池溶剂为研究对象,开展热解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以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探究锂电池有机溶剂热失控现象的反应机理。

简介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教授,主要从事发动机先进诊断仪器自主研发、空天燃料燃烧动力学、变重力燃烧、火焰合成、VOC催化脱除、等离子体催化燃烧与应用等研究。获国家杰青、国际燃烧学会会士、洪堡学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佩优秀教师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和会士等。主持项目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英文专著4本/章,申请/授权专利40余项。


魏小林

魏小林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标题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协同焚烧技术与应用

报告介绍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协同焚烧技术及其应用,将医废蒸煮灭菌后与生活垃圾进行协同焚烧,具有共用焚烧设施和烟气处理系统的技术优势。建立垃圾组分快速识别方法,得到了协同燃烧特性及交互反应机制。探明医废转运过程的着火机理,开发了医废蒸煮消毒技术。明确了碱金属与氯、硫耦合的高温腐蚀结焦机理,研制出换热器脉冲爆震清焦装置。通过优化医废投料技术,实现炉膛有组织燃烧,提高协同焚烧设备的适用性。

简介

毕业于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德国洪堡学者,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国科大岗位教授,一直从事清洁燃烧与节能减排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等科研任务。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燃烧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等。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誉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杨斌

杨斌

清华大学

标题

多环烷烃类燃料热裂解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新型液体航空燃料的需求推动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和高能量密度燃料HEDF的发展。多环烷烃类燃料作为SAF和HEDF研究的交叉方向,对其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为其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本文从两种典型的多环烷烃——十氢萘和降冰片烷出发,结合实验与神经网络势能面驱动的分子动力学方法,介绍多环烷烃在热裂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探讨多个环烃结构的存在为多环烷烃热裂解反应动力学带来的复杂性,提供一种实验结合分子动力学研究复杂结构燃料的思路。

简介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现任国际燃烧学会理事、CST副主编,入选国际燃烧学会会士。从事燃烧反应路径调控、燃料设计和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智能化构建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国际燃烧学会杰出研究奖,并受邀为第38届国际燃烧会议作主旨报告。


杨海平

杨海平

华中科技大学

标题

AI驱动生物质热解高值化利用研究

热解可将生物质高效的转化为气体燃料、液体生物油和固体炭,是生物质转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将人工智能方法与热解过程相结合,有望推动生物质热解向高值化利用方向发展。本报告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影响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的关键因素,揭示其作用机制及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并从生物油的氢含量、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氮含量与比电容等关键性能指标出发,为热解过程优化以及热解产物的提质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人工智能驱动生物质热解高值化利用相关研究存在的挑战和愿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从事生物质制备绿氢、液体燃料以及碳材料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已在国内外能源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多篇,主编中文专著1部、教材两部,合作出版英文专著四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SCI他引20000余次,10余篇文章进入ESI高引。现任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以及《燃料化学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编委;任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相关成果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燃烧国际会议杰出论文奖、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先技术蓝天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


杨天华

杨天华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标题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定向制备航煤组分研究

航空业脱碳面临碳排放强度高与替代燃料技术成熟度低的双重约束,是碳中和攻坚难点。生物质高值化与能源化利用为破解该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本报告重点探究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调控航煤关键组分的选择性路径,包括定向转化制备航油前驱体的反应机制、高效催化体系构建及航煤基础组分的生成规律。旨在阐明技术瓶颈,探讨生物质制备生物航空煤油等高品质绿色燃料的可行性,展望更高效、低碳、适配航空燃料标准的技术优化方向。

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辽宁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辽宁省学术头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等,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航空生物能源开发、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及能源利用过程污染控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易维明

易维明

山东理工大学

标题

生物质裂解液化的途径探索

报告了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必要性,指出了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介绍了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关键技术、涉及的科学问题和挑战。报告了山东理工大学在基础研究、装备发展、生物油提质等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

简介

博士,二级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分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在生物质热解、厌氧发酵等领域开展了开拓性研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和主题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


张会岩

张会岩

东南大学

标题

热解油/热解气可控制备高品质炭材料研究

针对传统高品质炭材料制备对化石资源依赖性强,以及生物质/有机固废热解产物附加值低、利用率低等问题,聚焦热解油/热解气的高值化转化,开展了高性能炭材料的可控制备机理与技术研究。揭示了热解油/热解气组分-制备工艺-炭材料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提出了热解油绿色模版法造孔制备多孔炭材料,热解气大分子直接沉积批量化制备碳纳米管新技术,并将制备的炭材料应用到储能、低温储氢、燃料电池、电磁屏蔽等领域。

简介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生物质/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 Commun.Sci. Adv.PNA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担任《Energy & Environment Nexus》、《能源研究与利用》、《新能源科技》副主编。牵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展特别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项。


张士成

张士成

复旦大学

标题

有机固废溶剂热转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有机固体废物富含有机碳、氮和磷等化合物,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物质、易携带致病微生物,具有污染属性和资源属性双重属性。在当前双碳目标政策背景下,有效控制有机固体废物污染并实现高效资源利用,以实现污染控制与碳减排协同增效尤为重要。溶剂热技术是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有机固体废物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通过溶剂热处理,控制工艺条件,实现化学成分的定向转化,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材料。本报告将介绍溶剂热技术在有机废物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简介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上海市有机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聘委员,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npj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副主编等。主要从事有机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研究工作。在PNAS、EST、Water 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入选全球前 2% 科学家、全球高被引(1%)科学家。


郑志锋

郑志锋

厦门大学

标题

生物质基储能碳材料热化学转化技术:现状、挑战与发展趋势

电池器件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重要支撑的储能关键技术之一,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碳材料作为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已成为锂/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更新迭代的重要牵引力,而生物质基碳材料作为电容炭、多孔炭、硬炭等重要电极材料已获得发展,并快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生物质基碳材料尽管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展,但仍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排放大、成本高、标准化等问题。报告将重点汇集生物质基碳材料的热化学转化机理、结构性能调控、表面官能团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并对硬碳、多孔炭及其负极材料的发展历程、制备与应用技术进行阐述,总结其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重点探讨未来制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趋势,旨在为相关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简介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导,福建省新能源科技产业促进会理事长等。国家能源用户侧储能创新研发中心(筹)分中心、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等平台主任,教育部储能科学与工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负责人,嘉庚创新实验室荣誉研究员、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储能技术、电池及其关键材料技术、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政策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6项,近5年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发表论文27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制订国家标准2项。“农林生物质高效热解联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4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林草局、云南省等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科研成果已进行了转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正在更新中...

版权所有 CPyro-21 保留所有权利。【沪交ICP备2025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