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宗庆

白宗庆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标题

低阶煤与含氯废塑料共热解特性及氯迁移调控

废塑料年回收量远低于其累积量,其回收方式如填埋、焚烧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低阶煤与废塑料热解温度区间重叠,通过共热解可以有效回收碳氢资源并减少二次污染。但含氯废塑料中氯元素带来的危害严重限制了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本报告结合Py-TOF-MS等研究了低阶煤与含氯废塑料共热解的协同效应,并全面分析了共热解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共热解产物性质的改善以及产物中氯元素的调控提供参考。

简介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三晋英才”,全国煤化工标委会检测方法分会委员,山西省煤化工标委会委员,《煤炭转化》、《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委。长期从事含碳资源热转化研究,主持国家基金、院先导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2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近年来在国际知名能源类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宾峰

宾峰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标题

碳基化合物催化燃烧反应机理与应用研究

催化燃烧技术是国家能源、国防与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报告以典型碳基化合物(CO、VOCs)为研究对象,在气态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针对强放热耦合作用下的催化燃烧微观反应行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自持催化燃烧方法,发展了反应路径测试技术,实现了催化反应路径速率的定量分析,建立了催化剂优化制备途径与燃烧稳定性调控策略,并在钢铁、焦化等典型行业开展了工程应用示范。

简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骨干,英国利物浦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双碳目标下的高效洁净燃烧,担任《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期刊编委,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年会燃烧学分会程序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项目子课题、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已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Journal of Catalysis、Fue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陈登宇

陈登宇

南京林业大学

标题

生物质热裂解固碳技术助力农业低碳化和国际碳交易

本报告主要汇报介绍:生物质组分热分解特性和产物调控机制,基于热解、气化、水热的生物质碳封存高值化利用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可将生物质中的碳元素固定在生物质炭、活性炭、炭基肥等产品中,项目产生的可燃气和热能可代替燃煤锅炉为园区和宾馆供热,大量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炭基产品还田与土壤固碳减排,有助于作物生长和农林废弃物利用,促进了农业低碳化和国际碳交易,提高了整体技术的经济性。

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热解气化与碳封存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江苏省杰青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Combust. Flame等期刊发表SCI一区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2024年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并得到国家部委采纳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2)、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励。


丁路

丁路

华东理工大学

标题

华东理工大学含碳原料气化技术研究与拓展

中国含碳原料气化技术已实现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以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OMB)为代表,通过流场强化与结构优化,实现了超大型化高效清洁应用。生物质与垃圾气化通过技术耦合有效控制焦油,推动绿色甲醇示范。未来,气化技术将向安全、高效、清洁、智能化发展,结合AI推动多源固废资源化利用,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长期从事生物质/煤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先后入选中国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等项目。截至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Fuel、Applied Energy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开发了撬装式生物质气化发电体系。


段培高

段培高

西安交通大学

标题

生物质低温热解调控结构一致性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碳资源,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素复合体因复杂的共价键/氢键网络导致转化效率低下。蒸汽爆破(SE)技术虽能有效破坏该超分子结构,但传统外源蒸汽法存在蒸汽能耗高(液相残留>30% v/v)、废水污染严重(COD>5000 mg/L)等缺陷。本研究提出的内源蒸汽原位刹那膨胀技术(EISE),通过调控生物质自身水分的闪急汽化过程,实现了三素的高效解离(木质素脱除率>78%)与孔隙结构的定向构建。实验证实,经EISE处理的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比电容提升至328F/g,且能耗降低40%。该技术为生物质基高性能储能材料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范式。

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工所所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95篇,引用超过86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二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奖(项目奖)、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杜朕屹

杜朕屹

太原理工大学

标题

煤基粗油的高值化利用基础

面向国家对煤基高品质燃料和化学品的需求,开展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研究。针对提质过程中酚类加氢生成水、浪费酚的同时增加氢耗等共性关键问题,提出了先分离后转化的工艺路线,开发了煤基粗油选择性萃取分离工艺和脱酚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对初级产物进行加工提质获得了高品质燃料和化学品等终端产品,形成了煤化工的独特产品链。

简介

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工程热化学奖”青年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项目。在本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担任国际期刊《Fuel》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巩峰

巩峰

东南大学

标题

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备高性能储能碳材料

生物质有望替代化石燃料,通过定向热解工艺制备高性能储能碳材料,实现生物质的高值化能源应用。本报告将重点汇报本团队在生物质定向热解制备高性能储能碳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高效设计-定向制备-调控强化”的研究思路,从多种生物质原料出发,开发不同热解制炭工艺,制备获得应用于不同储能器件的生物质碳材料,着重探究生物质热解转化过程中的成碳机制和调控策略,旨在为开发高性能的生物质碳材料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简介

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生物质基储能材料领域开展长期研究,取得了相关创新性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6.6)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受邀担任SCI期刊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Q1)等专刊编辑。先后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20年),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2021年)、江苏省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等荣誉。担任江苏省能源研究会和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


黄振

黄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标题

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原位补氢制备H2/CO比可控合成气

气化合成是生物质能主要利用方式,常规生物质气化产生的合成气中H2/CO比偏低,需经外部水煤气变换调整H2/CO比方可满足后续合成生物燃料的要求,但水煤气变换过程将大量CO转化为CO2,降低了合成气中可利用碳源量,进而降低生物燃料收率;此外,常规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中焦油含量较高,不利于合成气的后续合成。因此,开发一种能原位获得适宜H2/CO比(~2)清洁合成气的低成本气化技术,对推进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报告提出了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耦合水蒸气裂解原位补氢技术,无需外部调整即可获得满足合成生物燃料要求的H2/CO比(~2)清洁合成气并能实现H2/CO比的主动调控。首先研究了弱氧化介质(H2O/CO2)下载氧体气化生物质反应机理,并探讨了载氧体与弱氧化性介质的竞争反应机理;同时,进一步对还原态载氧体高效分解水蒸气制备高浓度H2反应机理开展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解析了化学链气化耦合水蒸气裂解制备H2/CO比可控清洁合成气调控机制。

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员、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广东省杰青。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固废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发表SCI期刊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件(PCT 1件);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兼任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城乡矿山产学研联盟秘书长、广东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


胡建军

胡建军

河南农业大学

标题

秸秆类生物质热解气化制备合成气的调变特性研究

锚定国家“双碳”和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秸秆类生物质热解气化制备合成气过程中的定向控制、温室气体催化重整定量减排、合成气高质高量产出的研发主线,揭示水蒸气与载氧体协同气化机制、明晰焦油原位裂解的氧化-催化反应机理,构建高活性复合载氧体、炭基催化剂及高熵氧化物,探明合成气中温室气体催化重整过程热质传输路径,明确复杂多元重整反应体系的决定性反应速率步骤及耦合效应等科学问题。

简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主持了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件,完成专著6部。担任《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可再生能源》等期刊编委。


李法社

李法社

昆明理工大学

标题

生物柴油离子含量性能指标研究

生物柴油作为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其含有的杂质离子会引发发动机腐蚀、催化剂中毒等问题,制约商业化应用。研究通过分析技术探明了杂质离子对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腐蚀性及燃烧排放的负面影响与作用机制。进而,创新提出了离子含量调控新技术,建立了总磷含量检测新方法,揭示了磷脂对燃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为提升生物柴油品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简介

教授,博导。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院长、云南省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省清洁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与企业委托等项目41项,制定地方/团体标准7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173篇;授权专利23项,主编教材与专著5部。


刘清雅

刘清雅

北京化工大学

标题

电磁感应在有机资源热转化反应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裂解反应多引发于供热,传统工艺的热源通常为燃料燃烧。“双碳”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绿电)大力发展,燃烧供热向“绿电”供热转变已在国内外形成共识。电磁感应是用电供热方式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团队近期在电感场中生物质热解及热解焦与CaO的反应、甲烷裂解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重质有机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电石生产与下游产品开发、电磁感应用于能源化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埃克森美孚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刊物论文14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和国内发明专利18件。现任J. Anal. Appl. Pyrol等多个刊物的编委。


刘志丹

刘志丹

中国农业大学

标题

面向“水-能-粮”系统挑战的水热技术

介绍水热技术基本原理、发展简史及不同强度的水热技术,举例说明全球水-能-粮挑战下水热技术的角色。以本团队最近在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水热转化多相产物资源化研究为案例,介绍其与水-能-粮系统关联。最后介绍水热转化技术工程案例,并对水-能-粮视野下的应用场景进行展望。

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生物质能、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年至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近期主持联合重点项目、金砖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项目,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在Nature Com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


李伟

李伟

上海交通大学

标题

从碳到硅:硅基前驱体气相热解与分子生长机理研究

硅基纳米材料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生物医学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气相合成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和火焰合成)是制备硅基纳米颗粒的关键技术,而深入理解前驱体分解及分子生长机理对工艺优化至关重要。本报告采用同族元素替代策略,耦合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通过系统对比硅基前驱体和具有相同分子结构的碳氢化合物,揭示了硅基前驱体独特的热解及分子生长机理。

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燃料燃烧动力学研究。在Prog. Energy Combust. Sci.、Combust. Flame和Proc. Combust. Inst.等国际燃烧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获国际燃烧学会Bernard Lewis奖、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奖励荣誉。


楼紫阳

楼紫阳

上海交通大学

标题

从“知”到“治”:数据智能驱动的泥质固废全链条低碳转化技术体系

泥质固废因含水率高、碳质复杂,其高效处理面临资源效率低与碳污排放大的挑战。研究团队聚焦泥质固废热转化梯度利用,通过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与智能决策体系,实现处理路径的精准适配。发明太阳能夹层干化与多效热强化干化技术,提升脱水效率;开发三段式热解炭化工艺,推动高碳固废向高值炭材料转化。创新流化床自持燃烧与炉排炉混烧技术,优化碳-水-热资源循环,形成全链条低碳处理模式,为泥质固废资源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日本九州大学兼职教授,及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项目责任教授、中英低碳学院双聘教授。 累计发表科技论文 103 余篇,含第一 / 通讯作者 SCI 论文 50 篇(含《Science Advances》1 篇);获专利授权 28 项,编撰著作 4 部。主持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曾获 2018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 1)、2013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 4)等省部级以上奖项 7 项。


茹斌

茹斌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标题

多源固废热化学转化的工程实践

我国多源固废种类繁杂、组分差异大,现有热解气化技术及装备面临能量转化效率低、传热传质性能差、密封环境难构建等瓶颈,严重制约固废清洁高效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针对性开发基于分段式热转化-模块化集成的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在原料适应性、污染物控制、系统能效维度实现系统性突破。在实际项目运行中,针对农林生物质、生活垃圾等形成热解-气化工艺,冷煤气效率70%-75%,气化气中焦油含量<50ppm,。针对工业废盐等无机组分为主的固废,形成热解-熔融工艺,处置后废盐中总有机碳低于10ppm,产品盐可直接作为原料进入氯碱实现工业内闭环。

简介

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上海市资源电热转化与循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导开发基于热解、气化为核心的多源固废综合热转化系统,并成功实现商业化。已发表SCI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23篇。荣获上海电气集团十佳青年标兵、上海电气集团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集团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等荣誉;所在团队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入选2022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


王晨光

王晨光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标题

沸石催化与共热解策略在PET/PP废塑料高效转化中的机理与应用

塑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前沿课题。热解作为重要的热化学转化途径,存在产物分布宽泛、能耗高等挑战。本研究首先对PET催化热解过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揭示了温度、催化剂酸性及孔结构等对产物分布与芳香化合物选择性的影响。进一步地,以PP为共料开展PET/PP共热解研究,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PP提供氢源以抑制副反应,并促进芳香烃等高值化合物的生成。结合自由基裂解、氢转移与Diels-Alder反应等机理探讨,研究为塑料废弃物的热化学转化与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支撑。

简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课题、973 计划课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10余项项目。历任“十四五”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专项总体组专家、生物质能源方向负责人等。相关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Angew. Chem. Int. Edit.,ACS Catal.,Appl. Cat. B:Environ.,J. Catal.,Green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共发表SCI 论文70余篇,近五年共发表论文140余篇,SCI他引 6000余次,H指数45;申请发明专利20项,授权10项,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10余次;担任燃料化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同时作为客座编辑在Energy & Fuels等多个学术期刊组织专刊。


王奎

王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标题

有机固废热解-气相加氢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

本报告围绕废弃有机固废(生物质与塑料)的热解—气相加氢协同转化路径,系统阐述短流程构型、二维催化剂构筑、及微波辅助策略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制备中的作用机制。聚焦于热力学解耦、传质增强、频率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结合TEA/LCA评价与原位表征,揭示了多尺度协同提质路径及其对热解副产物(气/炭)高值利用的支撑作用。

简介

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联产化学品和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工作。创新木质纤维定向液化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热化学液化过程不可控,产物组分复杂,难以高值化利用的难题,主持建成木质纤维定向液化中试示范线多条,在内蒙古、河南、江苏和浙江指导产业化示范。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0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林草青年科技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和行业奖励3项,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


王爽

王爽

江苏大学

标题

前驱体灰分对生物炭材料理化特性及催化产酚性能的影响作用研究

生物炭作为生物质催化热解的新型催化剂,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前驱体灰分在炭化-活化过程中显著影响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基团分布,从而导致催化性能差异。该研究通过对海藻炭基催化剂制备的不同环节的不同程度脱灰处理对催化剂进行改性。结果显示,活化后经酸洗和热碱脱灰的催化剂具有最大比表面积、介孔率和类石墨化程度,将木质素热解产单酚选择性从29.98%提升至93.94%。该研究揭示了灰分在生物炭制备过程中作为内生活化剂和覆盖活性位点的双重作用。

简介

长期致力于藻类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与绿色储能、吸附材料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与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一百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5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3部。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2020-2025与2024-2025年间分别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与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汪一

汪一

华中科技大学

标题

基于结焦调控的生物质热解油精制提质

生物质通过快速热解制备热解油(生物油),可大幅提高能量密度并便于后续精制炼制,获取生物燃料、化学品等高值产物,具备替代石油基产品的潜力,支撑双碳目标。然而,传统热化学精制生物油极易产生结焦,导致反应难以规模化稳定运行。因此,本报告汇报团队基于结焦调控的生物油精制新思路及相关研究进展。

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湖北省“杰出青年”、“楚天学者”。主要从事碳基燃料热电化学转化研究。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90余篇,含ESI 5篇,个人H因子64。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年获Energy & Fuels Rising Star奖(全球29名学者入选),获中国节能协会技术发明特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占东

王占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标题

基于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的碳烟形成机制研究

阐明碳烟生成机理是燃烧化学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依托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发展光电离效率曲线(PIE)结合GC-MS的同分异构体鉴别方法,解析苄基、茚基、炔丙基等共振稳定自由基(RSRs)的反应过程,揭示苄基自反应形成蒽的新机理及炔丙基驱动含五元环多环芳烃(PAHs)形成的规律。实验首次观测到RSRs可直接生成共价团簇(CBCs),实现高效质量增长,最终形成初生碳烟。本研究厘清了RSRs、PAHs、CBCs和初生碳烟的演化关系,为污染物机理研究与调控提供新思路。

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燃烧反应动力学、同步辐射及应用、能源催化等。基于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技术,对燃烧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论文80余篇,包括Nat. Commun. 2篇、PNAS 3篇,J. Am. Chem. Soc. 3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Prog. Energy Combust. Sci. 1篇,Combust. Flame和Proc. Combust. Inst. 54篇。获得国际燃烧学会Hiroshi Tsuji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国际燃烧学会首届杰出研究奖,国际燃烧学会Bernard Lewiss Fellowship等,担任国际燃烧学会Early Career Advisory Committee委员, Hiroshi Tsuji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评奖委员会委员等。


吴玉龙

吴玉龙

新疆大学/清华大学

标题

多源有机固废的热化学转化与资源化利用

热化学转化(主要包括热裂解与水热转化)是有机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其中农林生物质(秸秆和林业枝丫柴)、废塑料等易干燥原料可采用热裂解技术,而污泥、餐厨垃圾和藻类等高含水原料宜采用水热技术。本报告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污泥、藻类的水热转化过程和秸秆、废塑料高含水有机固废的热解和共热解转化过程,并对未来国内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简介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低阶碳资源(生物质、废塑料和污泥等)的热化学转化研发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A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90余篇,SCI引用超过8000次。担任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IF=6.4)等期刊编委和中国化工学会三个专委会的委员、全国分析与应用热裂解学术联合会常务理事。获得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工程热化学奖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


徐东海

徐东海

西安交通大学

标题

城市污泥热解碳化及产物高值化利用

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能源环境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热解碳化技术因其能源回收和产物资源化利用的特性被视为城市污泥处置的优选路径之一。本文以城市污泥热解炭资源化转化为核心,探究热解炭高值化利用的难题。通过系统解析城市污泥基热解炭在气化、催化和电化学储能路径中的性能优化关键机制,提出热解炭“制备-功能化-应用”的全链条优化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污泥热解碳化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城市污泥从有机固废向催化、储能、燃料方向高值化转化利用。

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校青年拔尖人才A类,后备教学名师。担任热能工程系主任、西安先进生物质能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等。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引8000余次,H因子47,出版中英文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67项。先后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荣誉,连续六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叶莉莉

叶莉莉

大连理工大学

标题

典型硝胺类含能材料热分解反应机理研究

硝胺类含能材料在航空航天、军用弹药、民用爆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热解行为对于含能材料的配方设计、能量释放规律的阐明和安全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含能材料的特殊性和危险性,目前关于含能材料分解机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少挑战。报告展示了采用“实验+计算+动力学模拟”的技术路线,从微观尺度探索以黑索金和奥克托今为代表的典型硝胺类含能材料的热分解反应机理,初步建立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模型,探索硝胺类含能材料的热解规律。

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转换及利用过程中燃烧动力学机理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KGJ重大专项子任务等国家级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J. Am. Chem. Soc.、Proc. Combust. Inst.和Combust. Flame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全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分委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分论坛主席/共同主席、第41届国际燃烧会议分论坛共同主席等。


曾阔

曾阔

华中科技大学

标题

太阳能驱动生物质热转化机理与调控研究

太阳能驱动生物质热转化技术不仅能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学品,还能将不稳定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利用。针对该技术存在高强辐射下反应过程不明晰,品质难调控的问题,开展“太阳能热解气化机理解析-光热催化调控”研究。构建太阳能驱动热化学反应控制系统与无损表征体系,揭示其非均匀反应过程全产物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Ni-Ce二元光热重整催化剂,在300℃低温下实现甲苯85.5%的碳转化率,提升合成气品质。

简介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ESI热点论文2篇。SCI他引2000余次,H因子36。合著Elsevier英文专著2部,副主编中文教材2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得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年科技奖(2024)、Energy & Fuels Rising Star(2025)。现任SCI期刊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编委,《生物质化学工程》和《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受邀担任WasteEng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曾玺

曾玺

北京工商大学

标题

流化床分段气化的过程强化与反应调控基础

目前,制备工业燃气的煤、生物质气化技术普遍采用中、低温操作的固定床、流化床气化技术,存在着气化效率不高和焦油脱除困难等弊端。基于此,团队开发了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原料气化分为干燥/热解、气化、燃烧、焦油脱除等过程,分别在流化床热解器和输送床气化炉中进行。针对该技术,创新反应器结构和布置方式,实现反应调控和过程强化;分析热解-气化-焦油脱除过程中的半焦结构和焦油组成演变,协同调控气化和污染物原位脱除,为技术的工程示范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7-2020.9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20.10-至今在北京工商大学工作,获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含碳燃料/固废热化学转化技术开发、污染物原位控制、快速热转化过程反应特性的在线分析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5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项。


张晓愿

张晓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标题

基于同步辐射的TPT背板热解机理研究

热解法是实现退役光伏组件TPT背板回收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耦合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致电离质谱(SVUV-PIMS)与密度泛函理论(DFT),对TPT背板的热解机理及含氟产物形成路径展开深入探究。基于实验观测结果,构建了 TPT 热解的反应网络,揭示了含氟产物的核心形成路径;同时通过 DFT 计算量化了关键反应步骤的能垒,为热解机理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论支撑。本工作为光伏层压材料热化学回收工艺优化、含氟污染物精准管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简介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燃烧及能源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国际燃烧学会青年学者最高奖Bernard Lewis Fellowship。在领域权威SCI期刊上共发表第一(含共一)和通讯作者论文近30篇,其中Prog. Energy Combust. Sci. (IF=32)一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总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引用2300余次,H因子22。担任国际燃烧会议分论坛共同主席、分会场主席,燃烧领域权威青年奖项评审专家和国际能源会议组委会委员等。


张亚宁

张亚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标题

有机固废微波热解特性

生物质、塑料等有机固废产量巨大,不加处理/回收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巨大的能量浪费。微波热解技术可将有机固废转化为高品质的油、气、炭,因此是有机固废处理/回收“一石二鸟”的高效方法之一。本报告主要介绍微波及其热效应、有机固废微波加热特性及有机固废微波热解特性。

简介

国家级青年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及热力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总局重大专项课题、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出版高等学校教材3部(含2本国家级规划教材)、英文著作3本、中文著作1本,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5)。担任《节能技术》主编、Sustainable Carbon Materials执行主编、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学科编辑、Energy Sources Part A副主编、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编委。


钟梅

钟梅

新疆大学

标题

低阶煤直接液化过程调控与产物定向生成

通过研制高活性油溶性铁基催化剂及逐级升温调控低阶煤的液化行为,发现油溶性催化剂在320 ℃前即可形成高活性Fe0.875S相,显著提高油产率,并增加环烷烃含量。与单段液化相比,两段液化能更有效平衡煤热解与供氢速率,提高油产率并降低反应压力。低温段生成的沥青质在进一步催化加氢过程中,NiMo/γ-Al2O3催化剂的性能最佳,归因于NiMoS相易活化H2,促进环烷烃生成,而Fe2O3、α-FeOOH和FeSA硫化形成的Fe1-xS相则倾向于促使沥青质分别向酚类与萘系物、苯系物及链烷烃转化。

简介

新疆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特聘副主任和学术专家、全国分析与应用裂解学术会议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21年获自治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4年入选“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以新疆煤炭清洁低碳转化为目标,开展低阶煤热转化、焦油/焦油渣分级转化、水煤浆添加剂开发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研发、自治区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在Fuel、Energy、化工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周会

周会

清华大学

标题

基元体系下的有机固废的热化学转化

课题组基于自主提出的"基元体系"理论,创新性地融合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通过基元组分智能预测复杂可燃固废热化学特性的新方法,显著提升了对多源有机固废转化行为的预测精度。开发了温度-压力解耦的水热反应系统,突破了传统水热过程的参数耦合限制,实现了低温快速转化。在气化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气化和吸附强化制氢方法,实现了产物的定向调控。研究成果为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对推动"双碳"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非均相热化学反应与质能传递理论、可再生碳源(生物质、固废、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技术。相关成果在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7000余次。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等,荣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青年奖、美国化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讲席奖、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等。现任SCI期刊Carbon Capture Science & Technology(Elsevier,IF = 10.5)执行主编。


周忠岳

周忠岳

上海交通大学

标题

基于在线质谱的固体材料热转化研究

固体材料热转化过程普遍涉及复杂的非均相反应网络,中间产物的识别与解析是理解转化机理的关键。然而,现有技术仍难以实现对这些关键中间产物的原位实时测量。本报告将介绍在线质谱技术在固体材料热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涵盖方法构建与产物解析,重点展示其在生物质热解、催化解聚及含能材料热解等过程中的应用,并通过反应路径重建揭示分子水平规律,为机理阐释与过程优化提供方法学支撑。

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均相反应在线质谱测量技术、固体燃料热转化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及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GF类项目等10余项,获ACS 2024 Rising Star in Measurement Science。曾担任第39、40届国际燃烧会议分论坛主席和国内燃烧学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2021-2023);目前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青年委员、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副主编,以及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Progress in Reaction Kinetics and Mechanism等期刊的编委/青年编委。


朱权

朱权

四川大学

标题

碳氢燃料高温裂解过程及换热设计研究

根据碳氢燃料主动冷却需求,开展燃料高温裂解条件下的流动、吸热和反应特性测试,构建相关的总包反应机理,基于数值模拟,进行多通道条件下的换热结构设计,进行直连试验验证。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燃烧化学专委会副主任,高校工程热物理专委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方向:燃料化学、主动冷却技术

内容正在更新中...

版权所有 CPyro-21 保留所有权利。【沪交ICP备20250055】